黑岩网 > 中国脊梁 > 61、纳鞋底

61、纳鞋底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中国脊梁最新章节!

    61、

    纳鞋底

    北方男人评价女人的标准只有三条:会生孩子、会做饭、会纳鞋底。符合这几条标准的女人,基本上就是合格的女人了。

    对于生孩子来说,这是北方女人的强项。小的时候,从每家跑出来的一群孩子,就可以看出来北方妇女的这个强项。至于后两项,我倒是感觉有些关联。我感觉会做饭的女人,一般做衣服、纳鞋底都很在行。

    而且,当时各家大大小小的一群人,家庭妇女要给每人、每年至少做一双夹鞋(单鞋,夏天穿的鞋子)和一双棉鞋。而对于在生产队的老动力来说,有时一年要穿坏两三双鞋子。

    在当时没钱买鞋子穿的情况下,这些鞋子都要靠妇女一针一线地做出来。仅做够家里人穿的鞋,就占用了妇女大量的时间。

    做鞋子的第一步是打袼褙。

    找出一家人的破衣服来,挑选实在不能穿的简单洗一下,之后撕开,将袖子和领口拆开,尽量都弄平整了。搬出大案板里,在案板后面刷上一层浆糊,贴上几张破报纸或者旧书本,甚至是作业本。之后,在这些纸张上再刷上浆糊,将一片片的布片或者布条一层层地粘贴上去。最后一层,要贴上些稍微大点的布块。之后,就放在太阳下暴晒了。

    等晒得差不多了,在案板边上轻轻揭开一点袼褙,用力一扯,整张袼褙就撕下来了。这样大张的袼褙,一般要做几张或者好多张。袼褙做好后,做鞋底的原材料也就有了。

    这时,妇女会从针线簸箩里拿出一沓子鞋样子,大人的、孩子的鞋底大小,都在这些鞋样子上。鞋样子不论号码,只要穿上合脚的尺寸就行。随着孩子不断长大,这些鞋样子要不断加大。有时候,来不及剪鞋样了,就喊孩子脱下鞋子,临时比画一下脚丫的大小,剪出一个新鞋样子来。

    将鞋样子放在袼褙上,用剪刀开始剪。一只鞋底大致需要五到六层的袼褙,一双鞋则需要剪10层左右。一双鞋的袼褙剪好后,妇女会找绳子绑在一起,多少做个记号,免得到时候找不到是谁的鞋底子。

    当袼褙剪完时,一家人做鞋底子的材料就齐备了。此后,就是抽所有的空闲时间纳鞋底,这是一项功夫活。只要鞋底子做好了,就完成了一大半的活。

    即便在生产队里劳动,中间休息一会的时候,家里孩子多的妇女,都会摸出鞋底子纳一会儿。自己纺的细绳子上穿着根比较粗的针,一直扎在鞋底上,随时拿出来,手指上戴上顶针就可以纳了。

    尤其是冬天,妇女们串门时也会端着自己的针线簸箩,和邻居妇女一起纳鞋底。钢针不好用了,在鬓角上蹭下头油,又开始飞针走线。在北方,妇女纳鞋底基本不用看,就像城里的妇女织毛衣一样熟练。做针线活的同时,家长里短、流言蜚语,也在她们的口中传播着……

    到邻居家串门纳鞋底,妇女们也会互相先欣赏下各家的相框。那时候,照相也是一种奢侈的事情,很多人一生都没照过相。

    后来,年轻的一代结婚时会拍一张烟盒大小的结婚证,基本上也是黑白照片。但照相的师傅为了讨大家开心,也图个喜气,会在冲洗照片上大致涂点颜色,比如脸蛋弄得红通通的,衣服上涂点颜色,看起来多少有点色彩感。有些家族大的人家,会有一些在外上班的人带回来一些照片,家里就会找个相框都装起来。那时候,街坊邻里就很稀罕了。

    很多人家的堂屋里,进门就看见一张中堂,或者是一副印刷的山水画,间或是过年在集市上随便买的字画。中堂的两侧,基本上就是两个相框。每次家里来人,主人就会逐一介绍相框里的人,炫耀好一阵子。炫耀完了,才坐下来闲话。

    在我的印象里,好像只有二伯父带着伯母从重庆回老家的时候,他专门到照相馆里喊了师傅来,给大家照过两次相,还是家族的人一起照的。天长日记,那些照片早已找不到了。

    后来,梳理自己的“家底”时,好像从童年到少年,只有初中毕业证上有自己的一张照片,那年我15岁。瘦小的脸庞,虽然还算是眉清目秀,但怎么看也不像是自己。问妈妈,她说:“你小的时候,就长那样!”

    但后来,这个毕业证也找不到了,于是,自己小时候唯一的照片,也从此失落了,剩下的只有脑海中的记忆。

    那时候,农村里很多人家还在纺线、织布。每到晚上,找小朋友去玩时,几乎都看到家庭主妇们在“嗡嗡”地纺线。手臂一伸一放间,另一只手里的纺线车就像风车般转起来,而一条条的棉絮,也在纺线车的转动中被纺成了棉线。

    每晚上,勤劳的妇女都要纺几个“线穗子”。很多难缠的老婆婆,不但自己身体力行地纺线,还监督着儿媳妇每晚上也要纺几个线穗子才准休息。所以,那时候的儿媳妇和婆婆的关系都不好。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等这帮媳妇们熬成婆婆时,感到总算有了出头之日,准备也拿出婆婆的架子,来好好收拾下儿媳妇。但后来的形式,却有了很大变化:儿媳妇们不但不会、不愿,也不用再做这些针线活了,而且还开始学会顶撞老婆婆了。在以前,农村的老婆婆纵有千般不是,儿媳妇也不敢回一句嘴。

    新一代的儿媳妇们,哪个还拿老婆婆当回事啊!老婆婆说话好听了还搭理两句,说话不好听了就像是敌人一样,动辄就是吵闹。而且,现在的儿子们都是怕媳妇的,也都向着媳妇说话,把老婆婆们气得半死。很多年轻人结婚后就闹着分家另过,以前的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景象已经很少见了。

    所以,在生产队里煎熬过的这拨老婆婆们,在年轻的时候受婆婆的气,等年老了受儿媳妇的气,两头都没捞到好处。

    妇女们纺完线后,就到了织布的环节。孩子多的家庭里,基本上都有织布机,在“哐当哐当”的穿梭中,一点点的粗布在延伸……布织好后,还要到集市上去买颜料,自己回来将布染色、晒干,预备着闲暇时给家人做衣服。

    这些纺线、织布的活,都是民间技艺。妈妈开始做不来,但要照顾我和小妹的穿衣,只好跟着婶婶、大娘们去学。

    很多个夜晚,一觉醒来的时候,妈妈还在灯下纺线。后来,妈妈等爸爸回来时,还一起去邻居家借了一张老旧的织布机,学着织布。

    那时候,爸爸看着妈妈织布,总是感叹不已:“难为你了,居然也学会了织布!”妈妈眼圈一红,轻轻叹口气,将梭子不停地从左边丢到右边,脚下“咣当”踩一下踏板;再将梭子从右边滑到左边……妈妈织布的画面,成了童年记忆中最温馨的剪影。

    整个冬天,妇女们都在忙着这些针线活,纳鞋底、做鞋帮、缝衣服……当暖暖的棉鞋都穿在一家人的脚上后,紧跟着就是力所能及地给孩子做点过年的新衣服。一针一线里,都浸透着对家人的关爱。

    若干年后,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了,北方妇女再也不用纳鞋底了。而且,很多年轻人还嫌老人做的布鞋不好看。于是,已经眼睛昏花的老人便默默收起了针线。落满尘土的针线簸箩,也只是偶尔拿出来缝一下被划开了的衣服。

    至于纺线、织布、打袼褙、纳鞋底……现在已经成了前尘旧事。即便尚在北方农村生活的小媳妇们,也都是买鞋子穿,没有人会做这些针线活了。倒是在遥远的云南,很多民族聚居区的朴实民族群众,还在延续着这些古老的民间工艺。

本站推荐:白卿言萧容衍宁北王宁北万相之王上门女婿江辰龙帅江辰不死夜帝江辰唐楚楚林子铭楚菲FOG[电竞]林清浅江砚深

中国脊梁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黑岩网只为原作者暮秋时分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暮秋时分并收藏中国脊梁最新章节